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文化与治理专题

  • 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学理化阐释的若干基本问题

    袁吉富;

    在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学理化阐释过程中,有三项工作是基础性的。一是关于文化的涵义和本质问题,这关系到如何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也关系到如何理解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大判断。二是关于“两个结合”之间的关系以及魂脉与根脉之间的关系,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是推进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两大基本关系。三是推进对于文明的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进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推进全球文明共生共荣,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落脚点,体现着习近平对中华文明和人类命运的深邃思考。

    2025年03期 v.27;No.233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作为“方法论”的文化何以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

    孟娴;魏崇辉;

    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呼唤“方法论”意义上的文化出场。这既是对传统治理方式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新的历史时期开辟基层善治道路的有效探索。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政治文件表明,文化的“方法论”价值集中体现为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方向指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容滋养,将“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支撑。示范、认同、规约、整合四种文化方法通过“价值引导—心理内化—行为约束—系统建构”的治理结构,彰显出文化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方法论”意义。从基层个体到基层民众再到基层社会的逐级嵌套,推动了基层治理的高质量发展。面向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要素、完善文化方法作用于基层治理的制度化常态化渠道、更好平衡文化作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张力是文化作为一种“方法论”走向成熟和规范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025年03期 v.27;No.233 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政府治理

  • 基于社会历史转型的国家功能及其治理现代化演变

    杨述明;

    作为最为重要的政治组织,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制度形态随着社会转型而演变。国家自产生之时起,它的内在职能就为社会需求所决定,从而体现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马克思称之为“国家职能二重性”。政治职能是根本属性,社会职能为基本属性,国家治理实践就依此逻辑而展开。国家治理功能内嵌于社会运行过程,随着社会历史形态转型而演变,国家治理现代化趋势亦是现时代社会转型之必然。当人类处于农业社会背景下,国家及其治理形态为古典国家,具体体现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当人类社会演变为工业社会,国家及其治理形态转型为现代国家,具体体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目前人类社会正在走向智能社会,国家及其治理形态必然会以一种新型国家形态而与社会转型相适应,这也是我们致力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探索的理论缘由。

    2025年03期 v.27;No.233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区域整体性治理:一种城市更新有效践行的新路径——以W市“物业城市”建设为例

    李志杰;

    从全生命周期视角着眼,城市更新是城市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从W市“物业城市”建设的现实案例来看,“区域整体性治理”是推动城市更新的有效路径,该治理方式通过有机整合碎片化的存量地理空间,集中连片推进城市更新,显著降低城市更新的成本收益比,实质性提升城市更新的质量与效率。从社会实在的建构视角来看,城市更新中的区域整体性治理遵循如下运行机理:赋予长效性的现实功能、制定可行的构成性规则和强化集体意向的一致性,为助力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稳步升级、促进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地在运用区域整体性治理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应当强化配套制度建设、推进渐进改革,调节多元主体参与力量、依托信息技术持续升级服务绩效。

    2025年03期 v.27;No.233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统合调适:工作专班自主性适应能力提升机制研究——以湖北省Y区L镇Q村的调研为例

    金江峰;向恩利;

    随着治理环境、任务要求和职能角色的变化,政府越来越倾向于打破常规治理体系,通过组织再造建立各种工作专班,提升适应能力。工作专班适应能力由“先赋性适应”和“自主性适应”共同构成。常规科层组织能给予工作专班“先赋性适应”能力,但工作专班建立后还面临对常规科层体制、变化社会环境、变动政策目标和复杂治理任务等适应性问题。工作专班会根据具体环境与政策情境,运用各种机制提升其“自主性适应”能力。湖北省Q村“共同缔造工作专班”的实践行动展示出工作专班主要借助“统合调适”机制提升自主性适应能力,包括以学习、模仿与扩容为代表的综合化吸纳机制,以规范、会议与协同为代表的制度化协同机制,以汇报、展示和注意力调整为代表的政治化驱动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在发掘工作专班治理效力时,政府也需预防其泛化与适应能力下降等问题。

    2025年03期 v.27;No.233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社会治理

  • 压力—叠变:积分制的数字化转型机理研究——以粤西D村为案例

    汪榆淇;吕鹏;张金庆;

    运用“压力—叠变”框架分析乡村治理场域中积分制的“制度悬浮”困境及其数字化转型。粤西D村的案例分析表明,传统积分制转型受到功能性压力、政治性压力与社会性压力的催动,数字化转型则以工具叠变、关系叠变、价值叠变的“制度叠变”机制回应三重压力。数字积分制的应用带来多重效应,一方面促进了积分制制度延续与治理效能扩展,另一方面则引发排斥边缘群体、言论监管困难、运维持续风险、弱化乡土互动等“制度异化”现象,可能触发新一轮“去制度化”的循环博弈。

    2025年03期 v.27;No.233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 作为社区工作法的“家”:实践形式与效能机制

    夏可恒;

    在我国基层社区治理实践中,“家”具有独特的制度与文化意涵。社区工作者在具体的治理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家庭情感的技术化运用、激活家庭世代发展内蕴的组织动力、发掘拓展家文化意涵,促进了社区柔性治理开展、组织动员优化和公共价值体系构建,从而创造了独特的“家”的社区工作方法。正是基于“家”的工作法的实践展开,社区实现了“家—社”互动制度化组织架构的塑造、社区日常生活与公共治理的衔接、社区治理在地合法性基础的强化。在推动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需要找回“家”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和治理价值,并推动其工作法形式的持续更新与完善。

    2025年03期 v.27;No.233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有增长的停滞:农地低租金流转的实践机制与社会基础

    王子阳;

    在农业现代化转型背景下,农地流转租金是兼顾小农户增收和农地利用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然而,相关研究对农地流转租金的调整维系却较少讨论。在鲁西南军乡,面对小农户上涨租金的诉求,村委会采用以拖代解、资源俘获与转进为守等策略,使低租金的农地流转得以长期维系,催生了“有增长的停滞”这一反常现象。而小农户集体行动的高成本、村委会协商议价的弱驱动和基层政府政治监督的软约束,共同构成了组织庇护有效实践和再生产的基础。从社会效益看,组织庇护下农地流转低租金现象,导致农业利益分配和村庄社会治理双重去小农化,造成强势积累与弱势加剧的社会后果。有效治理上述问题应从如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地方政府要履行监督职责,提升交易有效的合规性;二是构建弹性地租,建立以互利协商为基础的经营风险共担机制;三是优化交易选择,改进农地流转交易的有序竞争机制。

    2025年03期 v.27;No.233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行政与法

  • “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中“数法协同”的内在张力及其风险治理

    魏小雨;

    “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旨在通过技术赋能和流程再造,实现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反映了行政权“限缩—简化”的双重面向。技术赋能与法治约束在行政权运行中的内在张力,可提炼为“数字治理型”与“控权监督型”两种制度建构的理想类型。两者的价值冲突也即数字化与法治化在协同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引发改革中权力失范、权利侵蚀及制度滞后等多维风险。对此,可建构制度弹性化的动态平衡治理范式,构建技术应用的权力行使合法性审查框架,完善数字化程序中参与式治理权利的保障,建立法律回应技术创新的动态性适配机制,以此为政务服务改革提供兼顾效能增益与权利保障的系统性路径。

    2025年03期 v.27;No.233 8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下载本期数据

1.http://tjxz.cbpt.cnki.net/为《天津行政学院学报》唯一官方网站。投稿请点击首页的“作者投稿系统”,首次登录前请注册,再进行相关操作。本刊只接受采编系统来稿,请勿再通过其他渠道投稿。

2.本刊采编系统审稿周期为一个月左右,审稿期间请勿再投其他报刊,避免一稿多投、一稿多发。

3.来稿须与本刊栏目相契合。篇幅宜在8000字以上。文稿须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行文需语言流畅、图表清楚,引文出处核对准确。投稿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学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及电话号码。

4.对于已被采用的稿件,编辑部只做文字和技术处理,编校完成后由作者审查同意后刊发,作者文责自负。稿件刊载后寄送样刊,同时按国家相关标准并结合实际支付稿酬,高质量文稿稿酬从优。本刊不收审稿费、版面费、赞助费等。

访问量:138143